陈创练:宏观调控政策分析报告:1996-2020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12-23浏览次数:814



前 言


自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年出版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以来,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85年来,宏观经济学科理论日趋完善,但也经历了一段艰辛难忘的岁月。从历史上看,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交错“登台献艺”,看似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特征。特别是,自从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科以来,有关“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初,其主张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坚持个人是理性选择的,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但是,1929-1933年源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宣告该理论体系的“破产”,正因如此,才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在战后全球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追随者包括希克斯(John Hicks)、汉森(Alvin Hansen)、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托宾(James Tobin)和索罗(Robert Solow)等都极大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科。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传统的Phillips曲线无法解释美国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变化关系以及货币政策主义的兴起开始挑战凯恩斯主义,主要反驳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是否妥当。特别是,卢卡斯(Robert Lucas)指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忽略了预期因素影响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真实含义,并由此提出了“卢卡斯批判”,即政策当局基于历史数据设定了某一个干预经济行为主体的政策集,但是,经济行为主体可能发生变化,由此采取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的模型参数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就不甚妥当,因为模型参数发生变化了,而模型参数往往又难以度量,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故此需要引入理性预期因素。随后,霍尔(Robert Hall)、泰勒(John Taylor)、费希尔(Stanley Fischer)等相继把理学预期引入研究消费者行为,创建了消费随机游走假说,同时也发现在理性预期假说下,工资与价格会相继缓慢调整。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n)的货币主义自由学派也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干预。可以这么说,理学预期学派和自由意志主义开始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根基。后续,宏观经济学科开始分化,如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整合了凯恩斯思想和古典思想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创立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曼昆(Gregory Mankiw)提出了菜单成本理论、罗默(Paul Romer)创立了新增长理论,而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则成为了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前,古典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在争论中一直处于上风,但是,次贷危机的发生也同时宣告新自由主义思想和市场有效性理论破灭。当下,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当局都重新认识到在市场失灵时刻,政府推出适当的干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纵观整个宏观经济学科的发展,可以发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学派并不存在谁能处于统治地位,两者在历史中交错登上时代的舞台,而理论中存在的分歧也能够进一步丰实学科的发展。

从我国的历史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陆续适时推出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2020年间,年均增长9.28%,中国也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自2010年起更是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取得这些成绩显然离不开政府适时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此,本报告《宏观调控政策分析报告:1996-2020》拟对长时期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政策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测算,同时,考虑到我国1996年实现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因此,为了全面分析财政货币政策,我们选择评估的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20年。在该报告中,我们结合中国实际,遵循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研究范式,并从宏观调控本质要求、主要范式、国际经验总结中,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调控体系。紧接着,在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和经济形势分析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平衡兼顾多重目标的宏观调控模型框架,着重解读和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逻辑、演进与启示,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逻辑、演进与启示以及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逻辑、演进与抉择,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最优的宏观调控政策搭配。特别是,为了进一步考察本报告构建模型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同时选择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对国际宏观调控实践进行政策分析,以为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提供他国的经验借鉴。

本报告撰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致敬2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同时,考虑到当下中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两大转型特征:(1)从宏观调控向宏观经济治理转变;(2)宏观政策从逆周期调控转向跨周期调控。由此表明,当下中国的宏观政策制定更加关注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故此,本报告构建的测度模型和理论框架将从政策取向、传导效率、政策效果、反事实政策评估四个维度详尽解读了1996- 2020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动态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长时期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转型的具体方向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中国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采取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维护金融系统性风险不爆发底线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陈创练

                                                        2021年12月8日

  

来源:今日头条 2021-12-08 16:49·陈创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