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智库
编辑 | 郑青春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60万海归,再加上去年尚未落实的生源,超过千万的年轻人正寻找就业机会。
如何看待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哪些比较有效?如何看待毕业去基层工作?就相关问题,搜狐智库对话了beat365官方入口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
冯帅章表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最大的困难还是需求不足。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长期就业前景仍然看好。但短期内不应该对就业市场迅速回暖报不切实际的期望。
在扩大就业的需求上,冯帅章指出,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约有六成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发挥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此,他建议要继续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他们融资难和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另外要多种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例如延长中小微企业招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期限。同时疏通中小微企业的招聘渠道,让岗位信息直接与高校对接。
目前一些地方扩大了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录聘毕业生比例,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冯帅章表示,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前往基层工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基层不是一潭死水,这里是中国市场最有潜力的地方。基层同样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让学生们学有所长。
以下为对话精编:
搜狐智库:如何看待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
冯帅章: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疫情对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冲击。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录得6.2%,达到2015年以来最高值。目前国务院已决定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能够延后一部分就业压力。同时,多省市出台了稳就业政策,加大相应财政补贴力度,相信能够缓解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归根结底,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最大的困难还是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由需求和供给决定,其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国内外的总需求都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从而影响了就业市场。只有当世界范围内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国内外总需求逐步恢复以后,就业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重回正轨。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长期就业前景仍然看好。短期内不应该对就业市场迅速回暖报不切实际的期望。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体现在就业结构的供需不匹配上。从地理上看,大城市由于经济更加繁荣,工作机会明显多过中小城市。而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热门专业的学生相对好就业,金融、经济、通信等专业的同学大体比传统学科生物、化学、外语等专业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工作。
同时,部分专业人才过度饱和,有些已经成为教育部被点名的红牌专业,高校在学科招生和学生自主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与社会市场有些脱节,单一理论学习无法满足社会现实需求。
另外,高技能人才仍然存在供应缺口,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如何进行自我革命,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疫情发展也在无形中提供了一个寻新机、开新局的机会。
搜狐智库: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有鼓励企业吸纳、拓宽基层就业、以及扩大升学队伍等等,您认为哪些方式比较有效?
冯帅章:近来,政府围绕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不少政策,这些政策的思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减存量”的思路,即如何推迟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较少当前的就业需求。尤其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继续突破新高,达到874万,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512万应届毕业生相比,就业挑战更大,不可同日而语。对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的一些举措,是围绕“减存量”这一目标来提出,例如高校扩招,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等等;
第二种是“做增量”的思路,即如何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但是,企业招多少工,用多少人,归根到底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能做的主要是出台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来激励和支持企业用工。
所以从目前来看,“做增量”的主要发力点集中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扩大投入与发挥国企优势。例如,今年广东省三支一扶项目提出,招募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我省欠发达地区的从事为期两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国家部委领衔的“百日冲刺”行动中提出,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要优先招录毕业生,国有企业要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
我认为,稳就业工作是系统性工程,以上两种政策思路如果落实到位,都将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搜狐智库: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冯帅章: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约有六成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因此,发挥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我认为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要继续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他们融资难和经营成本高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中小微企业本身得到发展,才能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
二是多种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例如延长中小微企业招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期限,目前许多地方的期限是1年,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延长至2~3年,也可以给予一次性的岗位补贴。
三是疏通中小微企业的招聘渠道,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将当地中小微企业纳入进来,岗位信息直接与高校对接。
四是需要高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鼓励他们转变就业思维,将新就业形态、中小微企业等做为重要的就业选择考虑。
搜狐智库:在鼓励企业吸纳方面,湖南省规定省属国企拿出不低于50%新增岗位招聘毕业生,并将完成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对于企业指标硬性的规定是否可取?
冯帅章:当前我国的“六稳“、”六保“政策,就业问题居首位。国企作先行示范作用,能增强就业市场的信心,从这点来看,值得鼓励和肯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抛开企业的生存发展谈就业,同时也要拓宽思路,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调研当地国企、民企的实际经营情况,对今年及明年的用工需求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避免短期内大幅度裁员,也避免盲目扩招岗位。然后基于实际情况的调研,政企共商合作,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维持企业稳定发展,以维持稳定的雇佣水平。最后,除了国企外,也应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发挥新形态就业、中小微企业等多方面作用。
搜狐智库: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可以给予哪些有力的支持?
冯帅章: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各级政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一贯以来的立场。根据我们的一些调研与政策梳理也发现,广东在支持青年创业方面的政策配备与资金投入力度很大。一方面是“硬件支持”,例如提供创业孵化基地、人才租住用房等。最近省教育厅等部门也印发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要求高校从“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各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是“软件配套”。也就是青创活动提供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孵化补贴等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硬件支持、软件配套”只是支持大学术创业工作的第一步,“扶上马”之后,要做好接下来的“送一程”。从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地方。有毕业的青创企业家反映,虽然享有政府前期大力支持补贴,入驻孵化园。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难以突破创业瓶颈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对此,政府部门也要思考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帮助青创人员走的更远,例如定期开展企业家信息交流活动,让青创人员有机会接洽到更多的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获得市场机会。
搜狐财经:目前一些地方也出台了扩大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录聘毕业生比例,鼓励回原籍本村任职,或去农村中小学任教,毕业生应如何看待去基层工作?
冯帅章:大学生们去基层工作不能只是顾及眼前的工资待遇,更应该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仔细考虑。
首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前往基层工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大城市岗位需求逐渐减少、人才逐渐饱和,而基层地区仍然紧缺人才的情况下,毕业生们可以选择基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其次,基层不是一潭死水,这里是中国市场最有潜力的地方。我国的城市农村基层居住着大多数人口,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最直接接触到更多的人群,这对于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是极大的锻炼。同时,基层同样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让学生们学有所长。
目前,城市农村基层都是人才紧缺的状况,而众多人口决定了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大学生们在基层的确有发挥专业特长的空间,在给基层带来活力的同时,能极大推动基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大学生前往基层发展。
搜狐智库:以往,有很多线下的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信息,今年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发挥“互联网+就业”的平台作用?
冯帅章:校园招聘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活动,匹配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化,传统的线下招聘活动也在为数字化技术所渗透,并转向线上招聘。应该指出,就业招聘活动 “互联网+”是未来趋势,今年的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
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就业”平台市场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例如,智联招聘等市场机构积极将线下招聘活动转换到线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此外,政府部门也加大了“互联网+就业”平台建设,教育部推出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启动一周后,就累计发布了200多万个校园招聘岗位信息。各类央企也推出“抗疫稳岗扩就业”、“千校万岗”等线上活动。与线下招聘活动相比,线上招聘具有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成本低的优势,对求职者、需求者和组织者三方而言,皆具好处。另外,“互联网+就业”平台建设目的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就业市场的匹配效率。
但是,目前公务员、教师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招聘的数字化建设还有待加强。要更好地发挥线上平台作用,除了建设更多的线上招聘平台外,如何整合现有“碎片化”的平台资源,减少毕业生求职信息搜寻的时间成本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