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文: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

发布者:彭梅蕾发布时间:2020-08-23浏览次数:1130

导读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之经济学科史绵延至今百余载,beat365官方入口成立四十年,黄炎培、马寅初、王亚南等一大批名师鸿儒执教于此,他们耕耘学术沃土、培育栋梁人才,为学院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学院庆祝建院40周年之际,特推出“暨南经济学人”系列文章,以表达敬意。

   

为暨南,他鞠躬尽瘁,

播迁建阳时被师生亲切唤作大家长;

为学术,他著作等身,

被台湾学术界誉为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

为学生,他宽宥仁爱,

府上常开校友会其乐融融;

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桃李满天下,

享年83岁寿终正寝

生前未能一偿“回家”心愿

死后魂归故里

 


    周宪文(1907-1989),经济学家,教育家,知名编辑。1928年毕业于上海同文书院,获商务学士学位,后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攻经济学。曾先后担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建阳分校主任,台湾省立法商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台湾人文研究所所长及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主任。一生著译手稿9000万字,出版发行3000万字,主要著作有《文化与经济》、《经济学术论纲》、《台湾经济史》等,译述有《人口论》、《经济学原理》、《经济思想史》等,主编书刊有《经济学辞典》、《台湾银行季刊》、《台湾经济金融月刊》等,被台湾学术界誉为“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

  

 暨南缘起

  

    1935年,受时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的何炳松先生聘请,周宪文结缘暨南,先是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后任商学院院长。

    1941年,因战事日紧,同样是何炳松校长委派,周宪文南下福建建阳筹建分校。同年12月,暨大总校内迁,与分校合并,周宪文教授继续担任商学院院长兼东南联大筹委员副主任委员。

    及至抗战胜利,周宪文离开大陆,赴台湾讲学,后潜心学术研究,勤于著作。

    后人怀周教授,常忆起教授拓建阳分校的历史,常谈及教授的品德与学问,尤感于其一贯勤恳的治学精神,以及秉承此精神结下丰硕的学术成果,其心其行,其言其功,堪称吾辈之楷模。

  

周宪文任主编的《时代精神》主张坚持抗战,严惩汉奸

 

其行建阳时期的暨南“大家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暨南大学经历了许多坎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真如校址被炸毁,被迫迁到租界继续教学,暨大校史称此阶段为“孤岛”时期。1941年,又辗转内迁至福建建阳,面临着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困境,许多教授为迁校呕心沥血,周宪文也在其中,成为暨南建阳分校的开拓者。

    1941年初创建阳分校时,从选址筹建,安排各项琐碎事宜,及至招生上课,周宪文皆亲力亲为,无暇顾及身体,累得大病了一场。建阳时期的暨大校友胡德贤曾回忆道,“这些经过,夫子虽未自道,同学们都看在眼里,总之,人人都把周师看成大家长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总校师生陆续从上海到达建阳,教授常常是数日不刮胡须,身披一袭黑呢旧大衣,身影匆匆,为安排新到达师生的住宿膳食问题,来回奔走。目睹此情此景,校友胡德贤再评“周师是位多做少说的人”。

  

建阳时期暨南大学牌坊正面为校名“国立暨南大学”,背面书“声教暨南”

 

其言府上召开“校友会”,师生乐融融

  

    周宪文任教期间,教授经济学,广泛介绍各流派的不同观点,由学生自行分辨,开暨大学术自由研究、民主讨论风气之先。每一开讲,常常是座无虚席。

    当时学校有许多学生团体,常自由组织各种学会和讲座。经济学会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属周教授的讲座最受人欢迎。他讲经济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学生回忆起曾有一场讲座,教授的讲题是“理发经济学”。以教授身历的一次理发为线索,贯穿经济学原理,大谈其几个小时而不倦。而听者也常常入神,总感意犹未尽。

    然则如此,教授却丝毫没有平常学者的傲岸之态,对待后学或弟子,尤其亲切和蔼,言笑晏如,使人如沐春风。因而及至教授公职退休,每年初一必有一批同学到教授家里拜年,常陪教授作“手谈”,在教授府上开起了“校友会”,师生间其乐融融。

 

其功著作等身等几身

  

    周宪文的治学精神同样令人动容,教授年轻时每天必写4000字左右,75岁高龄仍坚持每天2000字左右,创作常在深夜,且作品涉猎甚广,质量极高。复旦大学beat365官方入口教授朱伯康曾赞道:“他本人有内在动力,有人生理想,有爱国热忱,要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繁荣,要为世界经济名著沟通普及,要为祖国美好未来尽个人责任,所以孜孜不倦,老而更勤,恰如春蚕吐丝,至死方休。”

    周教授曾给暨大共事的好友许杰教授寄去一张照片,照片中周教授站在两叠精装书旁边,两叠书差不多和教授一样高。许杰教授赞叹:“著作等身等几身?可他的著作等身,甚至等一倍身、两倍身。”

周宪文教授与其等身著作

 

其心生前回家心愿未偿,死后魂归故乡

  

    晚年的周宪文因侨居台湾,无法回到大陆,异常思念家乡,给同留台湾的两个外孙取名思澄、念台,为思念澄江,怀念台州之意。

    他曾在给许杰教授的信中写道:我沦落海外数十年,与家人音讯隔绝。午夜梦回,每自饮泣。在给学生的信中,又多次表达希望祖国富强统一的心情:“天假以年,唯一希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足见周教授热爱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1985年8月26日,周教授突患脑中风,从此卧病不起。在中风之前,教授曾立遗嘱“将来骨灰留待归葬祖坟”。

    1989年5月23日,教授于台湾与世长辞,享年83岁。

    1991年2月26日,教授骨灰由学生傅湘霳带回大陆,并遵教授遗嘱,将其葬于家乡台州椒江,呜呼!一代英豪,终归故土。同乡友人赵连城撰联而挽之:

倚马才华,一代文星殒台岛。

汗牛著述,千秋翰墨振江东。

同乡友人赵连城撰写的挽联

 

趣事

  

    周宪文是浙江黄岩人,乡音颇重,对外乡人来说,完全听懂教授的课是有难度的。而当时的纸张成本高昂,无法多打印讲义,大家听课只好记笔记,因此常常出现有学生将“现金”记成“眼镜”,“账户”记成“浆糊”的趣事,但高质量的授课远超“口音教学”的困扰,教授的课仍然很受欢迎,常有文学院学生来蹭课,听者津津,一时乐为传道。

 

 

 

 

 

 

 

Baidu
sogou